第(2/3)页 这个总在拍摄时缩成背景板的年轻人,此刻眼睛亮得像淬了星火:"老段老师,祠堂的'三不原则'公示图,您要不要看看?" 祠堂的木门吱呀一声打开时,穿堂风卷着雨丝扑进来,吹得墙上的红榜猎猎作响。 小林指着最中间的公示图,喉结随着讲解上下滚动:"这不是镇里发的文件,是全村人围着火塘开了七夜会,一条一条投票定的。 不截流补贴,不占村民地,不替懒人兜底......"他突然顿住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公示图边缘的毛边,"肖书记说,规矩写在纸上是死的,刻在人心上才是活的。" 老段的钢笔在笔记本上沙沙游走。 他注意到公示图右下角有排歪歪扭扭的签名,最末尾是个圆圈——显然是不识字的老人按的手印。"为什么敢把监督流程全公开?"他突然抬眼。 小林没接话。 他望着窗外棚区里晃动的人影,雨雾里传来阿公喊孙子回家吃饭的吆喝,声音裹着山风撞进祠堂:"群众不怕你改规矩,怕你不懂他们的根。" 老段的笔尖在"根"字上重重顿出个墨点。 他合上笔记本时,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——这不是背熟的发言稿,是被山风揉碎又重新焐热的真心话。 傍晚的座谈会设在村委会二楼。 老段的摄像机支在窗台上,镜头里肖锋的白衬衫被夕阳染成蜜色。 直到老段突然翻开笔记本,抛出那个压了一整天的问题:"有内部消息说,柳河村虚报土地流转面积。" 会议室的吊扇吱呀转着。 肖锋的手指在桌下敲了敲,第三排的阿公就颤巍巍站了起来。 老人的蓝布衫洗得发白,裤脚还沾着泥点:"我家那块地,在山坳里背阴。 去年种苞谷,风一刮倒一片,收成不到百斤。 今年流转给合作社种菌菇,年底分了三千多。"他眯起眼看向老段,眼角的皱纹里落满夕阳,"你说我愿不愿意流转? 还用得着造假?" 吊扇的声音突然变得很响。 老段望着阿公眼里的光——那是他在二十多年记者生涯里见过无数次的光,带着泥土的腥气和希望的甜。 他合上笔记本时,听见肖锋说:"您看,真正的账本不在图纸上,在老百姓的裤腰袋里。" 雨是后半夜来的。 肖锋在村委会值夜,听见院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。 他刚推开窗,就看见阿坤裹着雨衣撞进来,雨水顺着帽檐在地上砸出小坑。 年轻人怀里的U盘还带着体温,递过来时手指抖得像筛糠:"这是他们伪造其他村数据的模板......还有签字笔迹样本......"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