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三章 适可而止(下)-《大明言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自己分明看出来他们在干什么,但却偏偏没有任何办法来制止他们。

    这就是巡按御史的悲哀,虽然权力大,但是却遥在地方,若是有人阳奉阴违,这权力也就无从谈起了。

    何况弹劾起来也是件麻烦事。

    吴家在朝廷盘根错节,吴原的墓地又是孝宗先帝亲自安排的,他罗善自然不会直接上书说吴家参与盐务走私。

    若是查实了还好,可若是没有查实,那自己的官就当到头了。

    他倒不是怕这个后果,而是不想做这样得不偿失的事情。

    自己本来在福州就已经掌握一批资料了,漳浦县这里权当是个添头。自己没必要为了添头把本来掌握的那些东西丢掉。

    话虽这样说,但是吴家该去还得去,毕竟是自己说出去的话。如果不去,自己这个巡按的脸面往哪儿放?

    胥文相回到县衙之后,便把自己的幕友找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仲沈,这罗善来者不善啊。”

    “县尊不必如此,”张幕宾端着架子,显得自己像个高人,“正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,这罗善既然能做到巡按御史,想必也是个聪明人,知道什么该做、什么不该做,所以县尊顺其自然就可以了,他翻不出什么大浪的。”

    “不瞒你说,我现在就担心这罗善行事不类常人,万一出了什么岔子,我们可都担待不起,”胥文相说到这儿,明显紧张起来,“你也知道,这种事情要是被查出来,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啊!”

    “我看这罗善不像是这样的人,即便如此,”张幕宾虽然也有些担心,但还是安慰着胥文相,“县尊你昨日下午不就去云霄镇知会吴家了嘛,想必吴家肯定也会有所行动的。”

    胥文相自己也知道罗善乱搞事情的概率比较小,但他还是忍不住担心。

    他在就任漳浦县知县不久之后,便搭上了吴家这条线,正在运作往南京去。

    他并没有收下吴家什么东西,只是在吴家做事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    吴家也清楚胥文相的意图,一直也没有说破,两方就这样心照不宣地干着掉脑袋的事。

    “唉,不提这件事了,兵来将挡水来土掩,”胥文相强行把这件事抛到自己脑后,这才想起一件重要的事,“周主簿和陈伯清去哪里了?”

    “听直堂吏说周主簿有恙,陈典史则是在处理这一段在乡下剿匪的事务。”

    “可周侯灿回来的时候还好端端的,不至于在须臾之间就染病吧。”胥文相在冷静下来之后,很快便发现了这件事的关键所在。

    胥文相在冷静下来之后便意识到周侯灿这个人的重要性,如果把他拉下水,这件事甚至可能迎刃而解。

    周侯灿可是反刘先锋,这种人是不能出事的。一旦出事,往大里说,整个文官都会暂时处于下风,这必然是一些人所不愿意看到的。

    “县尊,周主簿应该确实有恙。”张幕宾倒不觉得周侯灿作假。

    他这段日子一直在暗中观察周侯灿,发现周侯灿的经验少得可怜,必然是看不出来罗善到漳浦县的真实意图的,也就自然做不出来装病的事情。

    “县尊,你是知道周主簿在京里的事的吧?”张幕宾发表着自己的见解,“周主簿在京中不是还发癫吗,想必是病根未除。这一段又是剿匪又是奔波的,恐怕是旧疾复发。”

    “也是,”胥文相表示认可,“还是张先生考虑周到,我们现在就去察院带那罗善去吧,让他赶紧离开漳浦县,省得心烦。”

    “对了,仲沈,”胥文相起身,开始收拾常服上的褶皱,“等罗善走了,你便出来办事吧,前些日子委屈你了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