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二章 义与利(上)-《大明言官》
第(2/3)页
周侯灿听到这话,便打断了下面跃跃欲试的其他生员。
“我来问你,齐国的这几条理由和楚国给出的几条理由比起来,哪个更具有说服力?”
“是……是楚国。”
周侯灿当然知道是楚国,他觉得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都能给出正常的结果来。
齐桓公当时想要称霸,所以率领了鲁、宋、陈、卫、郑等国一同参加对楚战争。
管仲在回答楚国使者时用了“召公之言”、“不供包茅”以及“昭王不复”这么三条理由来解释联军究竟是为什么攻打楚国的。
先不说第一条如何,就后面这两条理由就够荒唐的。
楚国不进攻包茅,导致周王室祭祀的时候不能“缩酒”,然后就要征伐。周昭王南征时死在楚地,所以要楚国背锅。
楚国承认了自己不进贡包茅的过失,但对后一条指控非常气愤。
暂且不说周昭王征讨的是不是楚国,就说这昭王是成康之治之后的周王,齐国就不应该拿这个当理由。
那个时候距离现在好几百年了,你齐国要是想问昭王的去处,就请去问水吧。
第(2/3)页